山东大学高珂、李海增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21年12月31日下午,在会议中心404会议室,山东大学高珂、李海增教授应邀来我校做专题报告。报告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敬权教授主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信息学院的相关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高珂教授作了题为“OPV中的高效窄带隙给体材料、形貌机理与功能化应用”的报告。窄带隙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一直是有机光伏(OPV)领域的重点与难点,迄今为止,OPV领域中的高效率的窄带隙给体材料非常稀缺。高珂教授从一系列高效窄带隙给体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多功能化应用展开,介绍了多维尺度形貌在有机太阳电池中实空间与倒易空间中的验证及对器件优化的指导与广泛应用。最后,基于非平衡态相图的普适性理论模型,结合热力学与动力学揭示OPV中的形貌演变过程,为深入理解有机太阳电池中形貌生成过程与器件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李海增教授做了题为““锌”型电致变色光热调控器件”的报告。基于智慧社会建设的时代需求,智能响应器件的开发成为重中之重。电致变色技术作为一种光学性能随电信号响应的智能光电子器件,正逐渐走进现代智能生活。然而,传统电致变色技术仍然需要使用外部电源才能发生可逆的颜色变换,仍未对目前的节能建筑或者其他智慧型电子产品产生广泛的影响。基于以上现状,李海增教授以产品为导向,介绍了目前电致变色技术亟需解决的应用问题,国内外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企业产品研发进程,并将重点介绍了其于2019年所提出的“锌”型电致变色器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高珂、李海增教授基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富有激情、引人入胜的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反响。报告结束后,两位教授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高珂,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省高层次人才。2011年至2016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镛院士组攻读博士学位,2015-2016年赴UC Berkeley/LBNL Thomas P Russell院士组联合培养。2017-2020年在华盛顿大学Alex Jen院士组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加入山东大学李玉良院士团队。迄今发表论文近70篇,H因子36。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Photonics,JACS(3篇),AM(8篇),Nat. Commun.(1篇),Joule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含IF>20的17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12篇。担任Science Bulletin等四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担任AM,EES,Joule等约50个知名期刊的审稿人。相关成果获得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并被《科技日报》《央广网》等媒体报道。
李海增,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011年至2016年在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美芳院士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宏志教授。博士期间加入ACS Energy Letters副主编Pooi See Lee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目前担任国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 15.122)以及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预计首个IF>10)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致变色光热调控器件,近五年,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 (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Micro Letters、Nano Energy等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相关成果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Phys.org、LaserFocusWorld、中国光学等国内外媒体报道。此外,李海增教授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申请美国与加拿大专利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