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杜中林在东12教507为本科生作了题为《高效率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构建》的学术报告。
杜中林,博士/博士后,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后进入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高质量荧光量子点材料的可控制备、高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设计、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柔性电子器件的开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项目、青岛市源头创新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岛市博士后应用创新计划项目及青岛大学科研人才引进启动项目等,累计科研经费80余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五年来,在J. Am. Chem. Soc., J. Phys. Chem. Lett., J. Mater. Chem. A等在内的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有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先后两次创造经国家光伏质检中心认证的同类型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记录,并申请发明专利4项。
报告中,杜中林博士首先对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不断恶化加快了人们对太阳电池的开发利用。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是采用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作为光捕获材料,具有低成本与高效率潜质的第三代太阳电池。由于量子点材料本身具有优良的光电特性(尺寸效应、多激子效应、高的吸光系数及好的光热稳定性等),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工作机理认识仍不成熟且电极材料优化设计仍不完善,2012年以前报道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低于5%,阻碍了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同时,随着柔性及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开发与利用,柔性太阳电池的开发设计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杜中林博士的研究重点是以提高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转换效率为目标,从电极材料优化设计方面尝试解决制约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科学难题,从系统优化光阳极膜和设计制备新型高催化活性对电极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逐步实现了器件性能的大幅提升。
报告持续近2小时,参会的同学们认真倾听,结束后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杜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