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2019学年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引言

2018-2019年度,我院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立足于青岛大学在工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先进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突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应用型方向以培养面向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主,着重技术开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复合交叉型方向中应用和基础相辅相成,兼顾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2018-2019年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并报送国家一流专业评比,在20196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察组入校考查,复合材料专业于201910月上报了专业认证申请。各专业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梳理了课程之间的逻辑,明确了专业培养方向,优化了教学团队,并进一步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

专业群充分调用自己科研团队的实验设施来最大程度的改善本科生专业实验室教学条件,完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建设。综合当前专任教师的科研背景和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并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发展了多个方向的专业实验和创新实践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阔科学视野尽可能的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核心,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1个;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结合地方经济,专业群教师与青岛双星轮胎集团、青岛宏达塑胶总公司、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潍坊海龙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地方企业达成了多项长期合作协议。新建设了2个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专业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材料工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工程设计和新材料产品开发、生产及技术管理等工程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本专业领域内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具体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专业技能)能够多学科融会贯通,具有对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培养目标2(职业定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跟踪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纤维材料)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承担本领域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商务贸易等工作,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

培养目标3(基本素质):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培养目标4(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及执行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带动工程实践项目的组织实施;

培养目标5(自我发展):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国内外职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9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

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8年,为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的化学纤维专业,自1995年调整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3年获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2013年获批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017年获批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本专业是山东省品牌专业,也是“十二五”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重点专业,并于2013年开始开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班。2016年山东省高水平应用专业群核心专业,2018年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专业群核心专业。

学院从2017年开始实行材料大类招生,专业现有3个年级18个自然班(2019235人,尚未分专业)。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近百项,二十多人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十余项,本科生继续深造率每年50%以上,其中2018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生中考入双一流大学、国外名校比例达81.6%

2.在校生规模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招生规模(人)

118

128

120(216)

235(大类)

 

3.课程设置情况

1)课程体系设计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及专业相关类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四大部分组成,每门课程承担若干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分别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参照了企业调研、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并征集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行业特质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2)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聚合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高分子科学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毕业实习、高分子材料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实践等。

专业课程模块化

专业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按照卓越方向和创新方向,分别设置一定学分的必选课程,保证不同方向的学生完成需要的专业课程。任选课根据开课方向分为6个任选模块,每个模块每位学生任选一门课,由此保证学生完成本专业所需的特色专业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实践课时足够,并开设创新性实验及专业创新性大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在实践环节中,增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扩展视野,提高专业适应能力

4)课程设置层次、学时、学分分配表:

类别

类型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632

38

20.54

大类专业必修课

784

42.5

22.97

专业基础课

464

22

11.89

专业核心课

416

23.5

12.70

集中实践

32

29

15.68

必修课合计

2296学时+32

155

83.78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966/644

修读学分10

5.41

实践/多元课程

开设1312学时+4

修读学分20/开设学分80

10.81

选修课合计

/

修读学分30

16.22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 185

 4.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学校构建的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程化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按照“大一有规划、大四有定位”的目标,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将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的仪器和设备纳入教学平台,探索教学科研充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吸引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在本地知名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0% 的二、三年级本科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方式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零距离”接触学科的最新技术和科学前沿。

三、培养条件

本专业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和“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111”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本学科设有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杂化材料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生物医用材料与工程研究院5个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本学科基于这些高层次的学科平台、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和前沿的科学研究,搭建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1.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泰山学者4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工程背景丰富的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能力确保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

2.教学经费投入

近三年,以本科教学为主投入设备费304万,设备原值320万;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投入用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研究用设备费1000万, 不计科研经费的设备投入,合计三年投入1300万。

3.教学设备

专业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面积达2400平米,其中用于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室面积为600平米,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面积为1800平米 。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达95%,运转率达80%以上 。

4.实习基地

有稳定的实习基地5个:青岛宏达塑胶基团、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黄海轮胎基团、青岛中大化纤公司、青岛双星轮胎有限公司。

2019年新建设实习基地1个:烟台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38门课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应用效果好。所有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限选课录制了课程视频。

全部专业课程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网络资源。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蓝色经济建设国家战略,以有机高分子材料为核心,保持纤维材料特色,在海洋纤维新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轻柔和性能多样性的高分子先进材料研发,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用等新兴产业展现独特的优势;加快发展有机-无机复合技术以突破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诸多关键技术,促进特色经济建设。

“十三五”期间在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由传统的高分子材料向新材料、新功能方向转变,开拓了几个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在与能源和环境相关的新型高性能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领域,以基础研究为主并努力促进重要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与产业化。创新性地将海水淡化与储能相结合,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换代服务。开展了生物功能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包括设计与合成、生物医用水凝胶的研发和制备、智能药物载体材料与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与药用辅料、多肽合成与基因工程、生物成像与医学分析检测等。另外,在杂化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研究方面,结合最新发展趋势拓展了可穿戴柔性发光材料、柔性电极材料等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以这些高水平研究为载体,提供于高水平研究型学生培养,以科研哺育教学,科研成果进课堂:

1)开设创新性大型实验2个;                  

2)指导本专业学生国家级、校级、院级创新性实验每年21项 。

2.教学管理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工作理念,确立“扎实工作,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营造“团结、和谐、拼搏、奉献”的工作氛围,以达到“科学、规范、先进、高效”的管理目标。

制订了《教师教书育人行为规范》、《教学委员会工作条例》、《督导组工作条例》、《青年教师指导工作条例》、《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教学改革立项与管理制度》、《教学奖惩制度》、《教学检查听课制度》、《实验室管理与开放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等文件,明确了学科负责人的职责、工作任务,从而强化了教学管理;确定了教师教学奖惩办法,从而增强了教学人员的紧迫感、责任心,确保了我院教学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地开展;树立了良好的学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019年夏季学期中,应学校统一要求,学院组织了十几场“夏季学期高端学术报告”,通过听取各种创新创业的报告,开拓了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从本科到博士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优势,实行从本科到博士的具有明确层次培养目标的贯穿式培养;建立以校企联合培养、本科与研究生贯通联合培养、工科基础教育与职业(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培养渠道。

建立应用基础型和工程技能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时间上采用2+1+1模式,即:2年基础、1年专业基础和1年分流培养;方式上采用“三加强一针对”,即:在前3年的“2+1”中加强基础、加强实验、加强实践,在第四年针对考研和就业取向实行分流培养。具体如下:

1)研究型科学家的培养。发挥学科优势,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课题组,实行导师制,将参与科研和知识学习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对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的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在第3和第4学年,分阶段或集中深入企业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在第七学期开设部分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教学阶段,注重工程现场的培养,参与设计开发等全过程,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成立创新班

发挥从本科到博士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优势,实行从本科到博士的具有明确层次培养目标的贯穿式培养。本科阶段设立“创新班”,体现精英教育理念,以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急需的研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创新班”实行小班制,在学科大类中选拔,每届30人,执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个性化特点进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和科学素养及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基础课程教学环节,开设宽口径的主干学科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和研究型课程群,适应学科发展的双语课程等。发挥学科优势,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班”学生进入课题组,实行导师制,低年级学生先协助研究生课题研究,到高年级就根据学生爱好在导师指导下做选题研究。培养适应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前沿,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3.毕业生就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到化工、轻工、建材、交通、航空航天、高校、研究所、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复合材料、高性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制、合成、加工、改性以及管理开发或教学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每年有40%左右应届生考入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华东理工、中科院、北航、北京理工、哈工大、大连理工及青大等单位读研。考研录取率在本校理工科各专业中居前列。

毕业生就业率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考研录取率(%

37.8

52.10

53.7%

43.52%

一次性就业率(%

82.68

86.55

86.11%

84.00%

就业专业对口率:80%48%  2017届)

毕业生发展情况:

本学科培养出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企业家、以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青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8000余名毕业生为山东乃至全国纤维和高分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就业单位满意率 89.99%  2018

社会对专业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大部分学生都能诚恳待人诚实处事,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计算机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2019级省内外本科生的一次录取率为100%(一志愿满足率为30.77%,六个志愿满足率为81.66%),报到率为97.11%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创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1)对新生专业介绍使其了解本专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喜欢上本专业;

2)大二开设《材料学科导论》课程加强专业指导;

3)大三指导学生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的招考信息,为就业去向选择做准备;

4)对大四毕业生做针对性就业指导。

3.鼓励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做就业前实习,增加毕业生就业签约机会。

4.动员专业教师多向合作企业介绍学生情况,使企业多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1.我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

新材料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和各科技与产业领域的物质保障,在各领域起着不可缺或和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把新材料作为七个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因此,高分子材料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具有坚实的前期基础。

高分子材料是新材料中三大体系之一,在纤维、塑料、橡胶材料等国民经济支撑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国防和高性能体育用品等领域发挥着与钢铁和陶瓷等产业同样的栋梁作用。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趋势

从新材料领域来看,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相对应,呈现高装备平台上、高水平师资带领下的从事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的势头。与材料产业的结构类似,高分子材料在新材料领域已呈现与金属材料和无机(陶瓷)材料鼎力的局势。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四川大学等高校的高分子材料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等平台和大师要素。这些高校,凭借这些优越的办学条件,在本科教育呈现优越的师资、完善的实验平台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我们调研中发现,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国家级研究平台与本科教学实验室融合,使本科生的培养分享到高端研究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环节。

3.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身发展需求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物质保障,因此,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和工程技能型的支撑我省并辐射全国经济建设的高端高分子工程技术人才。当务之急是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加强工程训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我省经济建设对高分子材料的强烈人才需求。现阶段本专业主要目标是通过进行专业建设,积极准备,争取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教学资源尚显短缺

我们的专业办学资源与省属同类高校比以及与实际需要比尚显不足。教学实验室面积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教学设备和检测仪器也显短缺。目前本专业面临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实验室面积与生均实验仪器方面存在的短缺现象。

2.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水平均需加强

专任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制约了教学效果、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专业方向的办学水平。

3.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国家中长期建设目标为导向,围绕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

  

专业二:复合材料与工程

引言

复合材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从航空航天到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领域,复合材料的应用已成为传统单一材料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材料。世界上各先进国家都将复合材料列为国家发展关键技术,我国“863”计划、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及国家建材2010年发展规划都把复合材料列为重中之重。我国复合材料工业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翻了5.5番,平均年增长率为28%,近几年发展速度更快,复合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学科交叉新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材料学科的高科技化发展趋势,掌握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能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和材料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办学,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分别设立了创新型(学术型)和英才型(应用型)2个培养方向,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而又重点突出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和外语能力,掌握较宽厚系统的复合材料与工程基础知识,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能在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理论,了解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能从事材料生产过程设计、材料测试、材料改性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设备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材料复合、功能化的基础理论;

(2)掌握复合材料的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生产工艺的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复合材料制备的原理及工艺基础,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机、电、微型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技能;

(5)具有制品的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6)具有研究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制品、工艺的初步能力;   

(7)具有工程优化设计的初步能力;

(8)能将纳米科学与技术运用到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的加工、应用及科研开发中。

二、培养能力

()专业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以来,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级平台,包括校级平台杂化材料研究院,海洋纤维研究院,石墨烯应用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院;院级平台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我校面向国内外材料前端需求,立足服务山东经济建设,结合材料学科的发展,于2011年5月成功申办该专业,当年开始招生。学院于2014试点并从2017年开始实行材料大类招生,现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3个专业,大类招生规模为215人左右。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每年进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约为60人左右。

在校生规模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招生规模(人)

43

60

35

32

237(大类)

 

()课程设置情况

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由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八个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推行本科生教育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强调小班式教学模式,年轻老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精英式人才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培养和社会服务深层次融通。

根据学校构建的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程化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按照“大一有规划、大四有定位”的目标,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将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的仪器和设备纳入教学平台,探索教学科研充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吸引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在本地知名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0%的二、三年级本科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方式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零距离”接触学科的最新技术和科学前沿。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如表2-1-1所示。

2-1-1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632

38

20.9

专业大类必修课

752

40.5

22.2

专业基础必修课

464

22

12.1

专业核心必修课

416

22.5

12.4

集中实践

33

28

15.4

必修课合计

2264学时+33

151

83.0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966/644

修读学分10

5.6

多元/实践课

开设976学时+4

修读学分/开设学分21/61

11.7

选修课合计

/

修读学分31

17.2%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182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如表2-1-2所示。

2-1-2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

学时合计

学分

学分合计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实验实践课

独立实验课(含体育)

544

32

576

18

1

19

非独立课内实验

128

0

128

4

0

4

集中实践(含军训1周和社会实践4周)

36

4

40

31

1

32

实验实践课总计

672学时+36

32学时+4

704学时+40

53,占总学分29.4%

2学分

55,占总学分30.6%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如表2-1-3所示。

2-1-3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集中实践教学

学分

学期安排()

S1

1

2

S2

3

4

S3

5

6

S4

7

8

军事理论与训练

1

1

 

 

 

 

 

 

 

 

 

 

 

创新创业与企业初级管理

2

 

 

 

2

 

 

 

 

 

 

 

 

材料学导论

1

 

 

 

1

 

 

 

 

 

 

 

 

复合材料与环境安全

1

 

 

 

1

 

 

 

 

 

 

 

 

复合材料研究前沿领域

2

 

 

 

 

 

 

4

 

 

 

 

 

认识实习

1

 

 

 

 

 

 

 

 

 

1

 

 

生产实习

2

 

 

 

 

 

 

 

 

 

 

2

 

毕业实习

2

 

 

 

 

 

 

 

 

 

 

2

 

复合材料加工实验

3

 

 

 

 

 

 

 

 

 

3

 

 

复合材料产品与模具设计

4

 

 

 

 

 

 

 

 

 

 

4

 

毕业设计(论文)

12

 

 

 

 

 

 

 

 

 

 

 

15

社会实践

1

至少四周分散进行

合计

32

1

 

 

4

 

 

4

 

 

4

8

15

 

三、培养条件

本专业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和“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111”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本学科设有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杂化材料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生物医用材料与工程研究院5个学校直属科研机构。本学科基于这些高层次的学科平台、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和前沿的科学研究,搭建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1.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泰山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青岛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1人,青岛市第一批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优青年 1人,校级特聘教授12人,卓越人才 7人。正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青岛大学三层次及以上特聘教授3人,其他层次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及卓越人才16人,拥有博士学位26人,占总教师数量的90%,多人具有海外经历超10个月的教学科研经历。

2.教学经费投入

近三年,以本科教学为主投入设备费260万,设备原值320万;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投入用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研究用设备费600万, 不计科研经费的设备投入,合计三年投入860万。

3.教学设备

专业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面积达1700平米,其中用于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室面积为400平米,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面积为1300平米 。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达95%,运转率达80%以上 。

4.实习基地

有稳定的实习基地5个:青岛宏达塑胶基团、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黄海轮胎基团、青岛中大化纤公司、青岛双星轮胎有限公司。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34门课全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应用效果好。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仪器分析、复合材料等课程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上有网络资源。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全面推行本科生教育导师制

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用小班式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选择年轻老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因材施教,将教学与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的意识;采取精英式人才教育,拓宽人才培养和上升渠道: 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更多的毕业生可选择保送或推荐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

()合作办学

本专业暂无与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等的合作培养;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企业参与到本科教学的实验实践、竞赛指导中。

()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专业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

首先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的制备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了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教学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加强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有问题应当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其次,为了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了督导工作计划,进行教学检查,从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过程进行常规持续检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大会,开展评学评教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学生参与评价老师。师生互动,相互促进。

最后,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分工明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了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的作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五、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从本科到博士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优势,实行从本科到博士的具有明确层次培养目标的贯穿式培养;建立以校企联合培养、本科与研究生贯通联合培养、工科基础教育与职业(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培养渠道。

建立应用基础型和工程技能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时间上采用2+1+1模式,即:2年基础、1年专业基础和1年分流培养;方式上采用“三加强一针对”,即:在前3年的“2+1”中加强基础、加强实验、加强实践,在第四年针对考研和就业取向实行分流培养。具体如下:

1)研究型科学家的培养。发挥学科优势,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课题组,实行导师制,将参与科研和知识学习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对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的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在第3和第4学年,分阶段或集中深入企业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在第七学期开设部分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教学阶段,注重工程现场的培养,参与设计开发等全过程,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毕业生就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涵盖建筑、化工、车辆制造、船舶重工、近海工程、防腐、环境、电子/电气工业、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多个行业,具体从事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复合材料、高性能材料等研制、合成、加工、改性以及管理开发或教学科研工作。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每年有XXX%左右应届生考入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华东理工、中科院、北航、北京理工、哈工大、大连理工及青大等单位读研。考研录取率在本校理工科各专业中居前列。

 近些年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如下: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考研录取率(%

27.12%

44.44%

68.63%

45.45%

41.9%

一次性就业率(%

86.44%

94.74%

94.44

85.45%

86.05%

 

()就业单位满意率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情况,青岛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虚心学习,吃苦耐劳,辛勤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直接促进了低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态势,就业单位满意率达95%

()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本专业的学生基本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安心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沟通,努力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得到用人的单位的充分肯定,很多大型的企业连续多年招收本专业的毕业生到其单位工作。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多年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一直为学院的优秀专业,学生中历年来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每年的录取分数最低分略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生源质量比较好。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毕业创业就业。

1、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必修课,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倾向测评、职业导航、创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

2、举办形式政策报告会和就业论坛,邀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及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传授就业创业的知识和观念。

3、挖掘和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范。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4、通过大“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有效的帮助他们增加职业经历,学习择业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

5、开展“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支援服务品牌项目,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6、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推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营造鼓励创业的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强、比强度比模量高、抗疲劳断裂性能好、结构功能一体化等一系列优越性能,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也是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复合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主导材料。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复合材料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快速增长,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20032008年间中国年均增速为15%,印度为9.5%,而欧洲和北美年均增幅仅为4%

现阶段,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面临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如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新能源的利用和大规模开发、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大飞机项目等。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对于复合材料人员的需求不容小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材料、化学、化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质量监督等工作。一家公司或工厂从厂区、设备的建立,到周边环境的维护,甚至是试剂的使用与安全维护,都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能胜任的。从目前高科技工业产业来看,材料、化工等行业的就业市场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以纺织、制药、石化行业和(石油)精细化工企业为主,社会需求出现稳中渐升的趋势。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用的对策措施

1.教学方面:目前,本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特别在精品课建设方面处于落后水平,双语授课的课程只有两门,无省市获奖的优秀课件,无省级教学名师。

2.师资力量:专任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制约了教学效果、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专业方向的办学水平。

3.实践条件建设方面:本专业实验室能够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不多,很多实验设备采购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科研,导致实验设备除了学生实验外,科研利用率不高。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实习基地是参与专业实践的主要手段之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比较困难,我专业真正能够长期稳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单位不足,无专业的课程设计室,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学习环境。

4.在学生培养方面需对提高学生考研率做针对性指导:考研指导贯穿本科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新生专业介绍,学业导师指导鼓励学生考研;动员每位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都鼓励学生考研,并作考研指导;对大四学生,做考研动员,报考指导;考研课程辅导、面试指导。

5.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国家中长期建设目标为导向,围绕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

  

专业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引言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构建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科研探索”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充分贯彻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潮、工程时间能力卓越、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务实开拓科研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其能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成型与加工、结构表征与分析、性能检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等相关工作。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了解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动态,掌握无机新材料工程设计、工艺实验、科学研究的技术方法,适宜在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环保、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海洋环境、化工等领域从事相关的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及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能力

()专业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无机非材料与工程专业自2017年开始招生,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级平台,包括校级平台杂化材料研究院,海洋纤维研究院,石墨烯应用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院;院级平台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我校面向国内外材料前端需求,立足服务山东经济建设,结合材料学科的发展进行专业培养目前,本专业共有学生39人。其中,201721人,201818人。

 

()课程设置情况

1.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热工基础、无机材料工艺原理。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计算机应用与实践、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600+3

36

20.0

大类专业必修课

736

40.5

22.5

专业基础课

304

14.5

8.1

专业核心课

416

24

13.3

集中实践

36

31

17.2

必修课合计

2056学时+39

146

81.1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966/644

修读学分10

5.6

实践/多元课程

开设816学时+4

修读学分24/开设学分51

13.3

选修课合计

开设976学时+4

修读学分34

18.9%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180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学时

学时合计

学分

学分合计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实验实践课

独立实验课(含体育)

480

0

480

15

0

15

非独立课内实验

128

0

128

4

0

4

集中实践(含军训1周和社会实践4周)

39

4

43

34

1

35

实验实践课总计

608学时+39

4

608学时+43

53,占总学分29.4%

1学分

54,占总学分3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集中实践教学

学分

学期安排()

S1

1

2

S2

3

4

S3

5

6

S4

7

8

军事理论与训练

1

1

 

 

 

 

 

 

 

 

 

 

 

创新创业类

2

 

 

 

2

 

 

 

 

 

 

 

 

材料学导论

1

 

 

 

1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环境安全

1

 

 

 

1

 

 

 

 

 

 

 

 

无机非科技论文写作

2

 

 

 

 

 

 

4

 

 

 

 

 

认识实习

1

 

 

 

 

 

 

 

 

 

1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

3

 

 

 

 

 

 

 

 

 

3

 

 

课程设计

4

 

 

 

 

 

 

 

 

 

 

4

 

科学研究训练

2

 

 

 

 

 

 

 

 

 

 

 

2

工程基本制造技能训练

3

 

 

 

 

 

 

 

 

 

 

3

 

毕业实习

2

 

 

 

 

 

 

 

 

 

 

2

 

毕业设计(论文)

12

 

 

 

 

 

 

 

 

 

 

 

15

社会实践

1

至少四周分散进行

合计

35

1

 

 

4

 

 

4

 

 

4

9

17

 

三、培养条件

本专业具有一支高学历、国际化、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与课程设置方案、教师队伍梯队建设等方便得到初步完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现有专任教师14人,包括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优青2人,特聘教授9人,卓越人才5人。教师中29%具有海外博士学位,64%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涉及功能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器件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领域。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全面推行本科生教育导师制

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用小班式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选择年轻老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因材施教,将教学与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的意识;采取精英式人才教育,拓宽人才培养和上升渠道: 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更多的毕业生可选择保送或推荐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

()合作办学

本专业暂无与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等的合作培养;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企业参与到本科教学的实验实践、竞赛指导中。

()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专业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

首先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的制备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了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教学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加强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有问题应当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其次,为了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了督导工作计划,进行教学检查,从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过程进行常规持续检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大会,开展评学评教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学生参与评价老师。师生互动,相互促进。

最后,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分工明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了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的作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五、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从本科到博士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优势,实行从本科到博士的具有明确层次培养目标的贯穿式培养;建立以校企联合培养、本科与研究生贯通联合培养、工科基础教育与职业(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培养渠道。

建立应用基础型和工程技能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时间上采用2+1+1模式,即:2年基础、1年专业基础和1年分流培养;方式上采用“三加强一针对”,即:在前3年的“2+1”中加强基础、加强实验、加强实践,在第四年针对考研和就业取向实行分流培养。具体如下:

1)研究型科学家的培养。发挥学科优势,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课题组,实行导师制,将参与科研和知识学习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对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的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在第3和第4学年,分阶段或集中深入企业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在第七学期开设部分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教学阶段,注重工程现场的培养,参与设计开发等全过程,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毕业生就业

本专业目前无毕业生。

(三)就业单位满意率

(四)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五)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鉴于本专业师生比例高,教师中大多为科研岗,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本专业较为认可。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1、开展“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支援服务品牌项目,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推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营造鼓励创业的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演变而来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尤其是对特种新型材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材料学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复合材料、定向结晶材料、增韧陶瓷以及各种类型的表面处理和涂层的使用,将使材料的效能得到更大发挥。由于对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种精密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按预定性能设计材料的原子或分子组成及结构形态的早日实现。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关于工业领域也越来越发达,提高了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作效率。那么优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技术也必将惠及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特别是现阶段电子领域高速发展,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光伏发电领域中,都需要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来协助进行能量转换,在既将形成产业化的前期,将会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绽放光彩提供重要的市场空间。通过发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优质性能,使得一些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满足光电领域的发展需求。尽管可能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国家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制造技术比较低,相关的生产成本也比较高,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也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的,能够通过向其他国家来采购一些优质价廉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以此来确保工业生产实践活动的需求。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用的对策措施

1.教学方面:目前,本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特别在精品课建设方面处于落后水平,双语授课的课程只有两门,无省市获奖的优秀课件,无省级教学名师。

2.师资力量:专任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制约了教学效果、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专业方向的办学水平。

3.实践条件建设方面:本专业实验室能够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不多,很多实验设备采购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科研,导致实验设备除了学生实验外,科研利用率不高。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实习基地是参与专业实践的主要手段之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比较困难,我专业真正能够长期稳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单位不足,无专业的课程设计室,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学习环境。

4.在学生培养方面需对提高学生考研率做针对性指导:考研指导贯穿本科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新生专业介绍,学业导师指导鼓励学生考研;动员每位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都鼓励学生考研,并作考研指导;对大四学生,做考研动员,报考指导;考研课程辅导、面试指导。

5.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国家中长期建设目标为导向,围绕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1216